让世代相传的优秀乡村传统展现时代魅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5


让世代相传的优秀乡村传统展现时代魅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张合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人们大多‘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会特征明显。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世代相传的优秀乡村传统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彰显中国特色、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强化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揭示其重要性、尊重其规律性、挖掘其时代性,必将有利于守护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

挖掘优秀乡村传统的时代意义

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需要。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好比土壤对于花草树木一样,发挥着提供养分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没有民族之魂,它将游荡在这个世界之中,无所依附、毫无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保护者。面对世界大融合的趋势,世界上有部分图谋不轨的国家企图利用文化侵略的手段发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从而控制一个国家的局势。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就是这场战争的抵御者。所以,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大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时代下的民族历史任务,它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传统文化就扮演着这一历史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应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基因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要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

读懂中国的基础是读懂乡村传统。乡村传统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深度锚定着国情农情的内在逻辑,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剖析社会经济结构时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乡土社会特质鲜明,民众对土地的深厚眷恋源于农耕经济依存惯性,熟人社会衍生的道德公约、礼治秩序等维系着基层经济社会稳定运转,契合非正式制度保障经济有序的原理。其血缘、地缘等结构搭建起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主导资源配置与人际互动,氏族社群凝聚生产合力,男女有别规训分工提升效率,是传统经济关系的生动写照。乡土治理模式中,法治内涵的“无为政治”确保市场规则,德治内涵的“长老教化”涵养诚信乡风,自治内涵的“家族治理”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协同发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优化城乡要素流通,在传承乡村传统与现代化转型间寻得平衡,稳固国家发展底盘。乡村宛如一座深邃富矿,深度挖掘其价值,是洞察国情、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密码。认识国家,农村是关键拼图。从经济结构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粮食安全系于农业兴衰;大量劳动力源于乡村,其就业转型、增收路径直接影响经济增速与社会安定。运用政治经济学剖析,化解“三农”困境,如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拓展农村产业链,是夯实国家经济底盘的战略要点。先辈们携传统农耕智慧扎根乡土,乡村不仅是粮食生产地,更是文化传承的天然温床。乡村文化中蕴含着集体协作、敬畏自然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植观一脉相承。探究文化,乡村为源。传统节日、古老传说等文化形态在村落代代相传,以文化产业视角赋能乡村文旅、文创,既盘活经济,又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乡村传统特征的观察视角

传统社会特征。观察乡村传统特征,主要观察社会属性、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

传统社会属性,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乡土本色。乡土性是中国人血液中的本色。先人们以耕种为生,世世代代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是安土重迁。传统乡村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土地不移动,农民也不移动。不像工业生产可以选择最适合生产的地方随时迁移。三是熟人社会。大家都在同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甚至用手指一下就能互相明白。四是礼治秩序。维护熟人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是礼。礼就是大家公认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化出来的,成为人们的习惯,且这类行为规范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

传统社会结构,包括血缘结构、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和家庭单元。一是血缘与地缘结构。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社会是稳定的。从血缘结构转变到地缘结构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二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格局,是有差等有次序格局,是亲疏有别的格局。以自己为中心,每一个私人联系所联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之相对应的道德也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三是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产、生活上有所区别。四是家庭单元。中国乡村家庭,也叫农户,不仅具有生育功能,而且具有生产功能。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对家庭成员形成长久而深远的约束。

传统社会形态,主要表现为聚族而居、氏族社群、村落社区及耕读传家。一是聚族而居。聚族而居的原因之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田不会距离得过分远。原因之二,需要水利的地方,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原因之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原因之四,平等继承,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一代一代延续而成大村落。二是氏族社群。单系亲属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称为氏族。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父系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庭就是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住在一起。三是村落社区。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村落。氏族和村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四是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微观教育形态。

传统文化特征。认识农耕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载体呈现、传承。一是丰收图景。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仅呈现了乡村社会的生动场面,更彰显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渴望。二是劳动图景。男耕女织,既是生存模式,也是社会分工,展现了乡村社会中性别分工与劳动协作的独特性。精耕细作,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精细管理及对作物的悉心呵护。三是生产图景。如不误农时、趋时避害等,蕴含着乡村社会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农民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四是生活图景。如鸡犬相闻,表现人烟稠密、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景象。安居乐业则是人们生活美满、和谐、和平的理想社会。

把握乡风文明的形态。乡风文明的形态应该包括:农事节气,是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指导;生态伦理,大道自然、天人合一,摆正天、地、人的关系;宅院村落,传统建筑延续传统居住功能、村落肌理、乡风民俗;农业景观,村景、山景、水景、田园景,生态农业;节庆活动,民俗文化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农产品展销;民间艺术,老百姓所创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物;祖传家训,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乡风民俗,自然条件为“风”,社会文化为“俗”。

传承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作为乡村社会的行为准则,是农民道德伦理坚守与传承的体现。道德伦理、礼俗秩序、邻里守望、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等道德规范共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道德体系。这些规范不仅约束和规范了村民的行为,也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在乡村社会中,长辈对子女的教化作用至关重要,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代代相传,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文化和道德传承链条。

传统治理特征。礼治内涵要赓续。礼治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治理方式,体现了道德教化、行为规范、习俗传统及相互扶持的综合作用。其核心思想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乡村社会中,礼治通过引导村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挥教化功能,塑造了独特的礼治秩序。这种秩序不仅有助于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农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也促进了社会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和凝聚力。礼治进一步体现了乡村社会的自治精神,村民通过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增强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为乡村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治理理念要传承。乡村社会的治理理念融汇了无为而治、长老教化和生存为本等原则。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倡导不过度干预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的自我调节与自然演化。长老教化则通过年长者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传承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形成代际间的和谐传承。生存为本则强调以村民的生存需求为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以保障村民的基本生计和生活质量。这些治理理念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治理体系,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基本理论要认同。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强调邻里社会与乡村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通过树立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礼俗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增强社会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乡村治理注重自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通过有限度的自治机制构建和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在治理实践中,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治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些基本理论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乡村治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经验。

传承守护乡村传统的着力点

尊重敬畏人们对乡情与传统的内心守护。乡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它让乡村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愁作为对故乡深切思念的情感,象征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守护。因此,我们应珍视乡愁,传承文化,使乡村传统成为共同的精神家园。

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对传统乡村社会模式造成了显著冲击。然而,乡村传统亦在不断适应和调整,力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一博弈重组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呈现出深刻的张力。村民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徘徊与选择,努力寻求既能保留传统精髓又能顺应现代生活的平衡。比如,有些约定俗成正在过时。大规模的城镇化,导致熟人社会被打破,原有的亲近感信任感缺失,村民们原来在熟人关系圈中约定俗成的一些规范失去了作用。比如,新旧关系在博弈重组。原有信任格局不在了,而新的信任格局尚未建立。原有的规范已经失去效力,而新的共识性规范未能确立。比如,文化认同在纠结中更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乡村被文化焦虑所包裹,不知对自身的文化体系该如何进行认知与评价,产生了文化认同纠结。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常常忽视或遗忘乡村传统的深刻价值。然而,乡愁像一股清泉,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传承乡愁与乡土文化,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守护乡村传统,还能弘扬民族精神。

积极关注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内心依赖。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思想,对传统乡村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农村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发展新气象,这些现象显然与乡土社会的情形也大有差别。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出现了流动的农民工、流动的村庄、流动的农业。生活空间分化为乡村空间和城镇空间;社会群体分化为留守群体和流动群体。乡村生产工具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断加速。这些因素交织共融,共同塑造了当今乡村社会的面貌。

从古时人们开荒拓土、筑屋造城,到制定礼仪规范、传承知识技艺等,其间世代相传的精神思考、理性认知以及产生的各类文化成果,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国家层面,大一统观念等为维系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出了大力。不管历经多少朝代更迭、战乱纷争,这种思想始终引导着人们追求国家完整,让分裂势力难以立足。在民族融合方面,它主张的仁爱、和而不同等理念,助力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大家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形成如今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格局。从社会角度看,个人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准则的部分,规范着社会行为,平衡着社会利益分配。像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在相处交往时有序可循,保障了社会平稳运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根基之一。

在中国农村巨变中努力赓续传承。中国农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深刻转型。然而,乡村的传统根基依旧牢固。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正在结束,旱涝保收面积越来越大,但农业自然规律没有变。农业手工劳作的历史正在结束,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精耕细作的文化没有变。乡村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正在结束,种养产品可用于交换,但自力更生的精神没有变。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正在改变,他乡变故乡已成新习惯,但乡土本色是中国人血液中的本色没有改变。这种坚守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追求。

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乡村传统的变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在某些领域传统特征得以部分保留,但乡村社会在整体上已发生深刻变化。第一,部分保留的传统特征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系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乡土性”的文化特质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第二,不流动演变为大流动挑战传统价值。传统乡村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封闭性和低流动性。随着制度变革、市场转型以及城乡关系的变化,乡村社会已进入一个“大流动”的时代,一些乡村传统会在流动中消失。第三,乡村结构分化与多样化带来新气象。既有宏观区域层次的分化和多样化,也有微观层次上的村庄、家庭乃至个体的分化。第四,乡村公共性属性越来越强。随着国家农村建设力量的渗透和现代治理的延伸,乡村社会的地方性逐渐减弱,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日益成为影响乡村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并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推动其良性发展,并引导其朝着更为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改变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要慎之又慎。改变千百年来积淀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保持高度的谨慎与敬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对涉及土地、耕地等农民基本权益特别是改变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土地是农民的根基,是乡村社会得以存在与繁荣的根本。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警惕现代化进程对乡村传统的过度挤压,探索一种能够平衡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对乡村传统的潜在影响,并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格局。同时,应推动乡村社会的创新发展,为乡村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确保其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弘扬优秀乡村传统的要点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弘扬优秀乡村传统特征、农耕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要守护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包括熟人社会、长老教化、守望相助,由此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治理体系。二要守护精耕细作的文化基因,包括精耕细作、趋时避害、耕读传家等思想,由此形成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根脉。三要守护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此来筑牢和谐社会道德根基。四要守护自力更生的生活信条,包括自给自足、勤俭持家、知书达理等精神,促使广大农民精神力量充盈。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乡村传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与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耕文明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实现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